快速发布求购| | | | | 加微群|
关注我们
本站客户服务

线上客服更便捷

仪表网官微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|
客户端
仪表APP

安卓版

仪表手机版

手机访问更快捷

仪表小程序

更多流量 更易传播


您现在的位置:仪表网>水分仪>技术列表>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:系统性做好注水文章

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:系统性做好注水文章

2024年09月05日 15:18:52 人气: 49 来源: 杭州飞科电气有限公司

今年以来,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统筹推进采出水优化利用、分油藏提注提液等工作,系统性做好文章,大幅提升注采能力。上半年,稀油自然递减率同比下降2%,稀油自然产量同比增加2.5万吨,原油产量超计划运行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滨南注水1.jpg


强化注采工作,推进3年注水提升工程

720日,油井林15-1井日产液量由5吨上升至9.7吨,日产油量由0.6吨提高到2.5吨,这源于对水井林15-04井强化注水。经过2个月注水,林15-04井的地层能量得到有效补充,与其对应的林15-1井实现液量产量双提升。

这是滨南采油厂强化注采工作取得的实效。经过近60年开发,该厂管理的稀油油田水井平均注水量低,导致地层能量亏空,油井平均产液量和产油量低。

稀油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是强化注采工作。该厂lin导班子达成共识,大幅提高注水量,才能保持地层能量,从而有效提升原油产量。

为此,他们系统规划推进3年注水提升工程,成立项目组,分区域优化注水系统配套能力,统筹推进不同油藏的提注提液工作,大幅提升注采能力。

优化注水结构,把采出水转换成有效注水

4月以来,王庄油田郑3735口油井陆续转为水井,日增加注水量410立方米,日增加产油量4.2吨,有效缓解了注水系统库容压力。

该厂有王庄油田和单家寺油田两个稠油油田,稠油采出水多,富余采出水出口至缺水的稀油油藏,导致部分无效回注。注水结构优化问题成为制约该厂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。

为此,他们强化稠油采出水是资源不是包袱的理念,按照谁产生谁消化、就地有效利用原则,将王庄、单家寺油田的富余采出水不再长输至稀油油藏,而是就近转变为郑373、单10东营等区块的有效注水。目前,已完成水井工作量7口,日增加注水量905立方米。

实现均衡驱替,分油藏采取不同注水措施

进入开发后期,注入水沿着渗透率高的储层已形成固定流线,驱出来的油越来越少,易引起储层水淹、油井含水上升和产量下降,导致在现有井网、井距条件下,不敢提高注水量。该厂树立勘探开发新理念,实现从注水到注水的转变。

他们在断块油田借助储层埋藏深度的差异,实施低部位注水、高部位采油,避免无效水循环和储层水淹,实现均衡驱替,大幅提升注采能力。

该厂在断块油藏建立8个低部位注水、高部位采油示范区,部署水井工作量19口,预计日注水4500立方米,目前已完成增压注水6口。此外,他们坚持不同油藏采取不同提注提液策略,在低渗透油藏采取压驱注水、精准酸化等措施。

通过强化注采工作,该厂有效日注水量由一季度的3.9万立方米提升到4.28万立方米,稀油单井日产液量由去年的19.1吨提高到19.8吨。二季度以来,未出现采出水多导致停井及限液的情况,原油产量超计划运行。

为实现注采过程的精准控制及实时监测原油中的含水率,滨南采油厂安装应用了ALC05原油在线含水分析仪,该仪器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,通过对在线数据的分析,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及时地了解油井的生产状况,及时调整注采方案,确保油井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生产状态。

滨南注水2.jpg

ALC05原油在线含水分析仪在滨南采油厂的应用)


全年征稿/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:ybzhan@qq.com
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仪表网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仪表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仪表网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3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4、合作、投稿、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,请联系本网。
联系我们

客服热线: 0571-87759942

加盟热线: 0571-87756399

媒体合作: 0571-87759945

投诉热线: 0571-87759942

关注我们
  • 下载仪表站APP

  • Ybzhan手机版

  • Ybzhan公众号

  • Ybzhan小程序